《聊聊云計算架構的幾個設計原則》要點:
本文介紹了聊聊云計算架構的幾個設計原則,希望對您有用。如果有疑問,可以聯系我們。
作者:婁恒
編輯:Sharon
關于“架構”概念的介紹,包括:
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提出架構的概念:架構是由功能(實用)、美感(美觀)和結構(堅固)這些元素組成的.
企業 IT 架構的設計不僅僅是注重某一個系統能力,更需要給企業一個可進化的、可持續發展、不斷創新的平臺.業務持續變更將成為“新常態”.架構師們既需要滿足企業 IT 中高可靠、高安全、一致性、合規性要求,有需要滿足創新 IT 所需要的靈活、快速、伸縮的挑戰.
Gartner 給企業新的 IT 架構的標準答案是:雙模 IT.既需要兼顧傳統 IT 需求(穩定、合規、可靠)、有需要滿足創新 IT 的需求(敏捷、試錯、快速迭代).但是沒有適合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(No More One Size Fits All).現實的問題是雙模 IT 需要怎樣的新型的 IT 架構來實現呢?
企業需要具備優秀的云架構師,來幫助實現企業雙模 IT 架構云化轉型.那么企業云架構師需要哪些必要的基本原則呢?下面我來整體介紹下.
Gartner 報告分析全球數據中心平均資源利用率不到 12% ,麥肯錫(McKinsey)認為可能更低,大約在 6%.企業自建數據中心普遍面臨平均資源利用率不高、能耗過大、資源彈性無法快速等問題.云計算出現,無疑是給企業用戶帶來的巨大的紅利, 可以讓客戶不用再承擔不必要的資源成本,按照實際計算需要來消費 IT. 云計算已經覆蓋了幾乎所有的行業,企業對云計算的接受度、信任度,相比于前幾年也已經有了明顯的增長.
在風口(趨勢)面前,所有的阻力都顯得會非常無力.幾組數據將顯示出云計算的整體趨勢:
企業架構師需要具備雙模 IT 的思想,雙模 IT 的實現基礎是混合云架構.根據 IDC 的預測,未來 3 年內將會有超過 80% 的企業會采納混合云模式部署,大幅推動組織變革和業務創新.混合云成為企業必然的選擇:
另一方面從企業應用特點來看,企業 IT 系統的架構形態兩極化發展:一種是狀態要求高的交易型應用;另一種是系統狀態要求低的交互型應用.交易型的強狀態或重狀態應用則往往對數據的一致性有很高的要求.交互型的無狀態或弱狀態應用特點,通常業務鏈條都比較短,數據不需要強一致性保存.
所以一個優秀的云架構師需要能夠很好的適應不同需求,來選擇一個打通任督二脈的云服務平臺,既可以提供無狀態化的云服務(MySQL、Sharding、NoSQL、Hadoop)、又可以提供重狀態化的云服務(Oracle RAC).這樣在應用架構設計時才可以更好的兼顧企業混合型應用需求.
對于上云的客戶,最擔心的就是上云被綁架的問題,上云后下不來.作為云架構師,需要給企業選擇和構建一個上下自如的云平臺.可以把企業各類負載(數據庫、中間件、虛擬化、數據同步等)平滑遷移上云,也可以在峰值過后,平滑地回退到企業自由數據中心中來.而不需要額外的應用代碼修改,這才是混合云架構的關鍵所在.
另一方面,單純依靠遠程云端部署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很難滿足企業的全部需求,我們看到很多大中型企業對云計算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:
數據主權
控制權
低延遲
自主選擇
所以,云架構師需要能夠根據企業應用特點,來自由地選擇應用的部署模式,可以采用一套軟件開發后,自如的選擇在公有云部署、私有云部署、混合云部署等多種形態,業務負載可以按需平滑的遷移(無需應用修改).這樣才是企業追求的混合云的終極目標:虛擬化數據中心.
可靠性設計永遠是架構師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.在企業自有數據中心上,大型 IT 系統經常會談到“兩地三中心”架構 (即生產數據中心、同城災備中心、異地災備中心).這種模式下,主要設計目標是防范各種級別的故障隔離.所以 MAA 最大可用性架構 (Max Availability Architecture ) 是高可用追求的理想目標.
在云計算的世界里,多數據中心的高可用架構可以借助多 Region 和 MAA 架構結合方式來實現.Region 是云計算中經常談到的一個重要概念,也是云平臺架構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.在一個 Region 內,云廠商可以設置多個可用區(AD),在多個 AD 間提供高速的網絡能力.云架構師可以輕松地選擇部署多種可用性配置.例如:在不同 Region 間實現遠距離的災備部署,在一個 Region 中的不同 AD,可以部署零數據丟失的數據同步,保證當一個 AD 出現故障時,應用連續性和數據無丟失.在一個 AD 內,可以通過 RAC 類似的架構部署,來提供服務器的高可用保護能力.
企業在選擇云計算平臺時,要堅持以下六項標準:
1. 性能 (Performance)
企業需要更快的應用和分析,以更快的速度獲取所需的信息.因此,卓越的性能和處理能力是企業選擇云平臺的關鍵.
2. 成本 (Cost)
簡化后的 IT 架構,能夠幫助企業省下購買設備、軟件和維護項目和費用,同時減少 IT 人力資源的投入.能夠優化運維人力的調度,降低 IT 維護項目的人力投入,進而可將更多的資源放在促進業務需求和 IT 技術的結合,幫助企業創新.
3. 安全性 (Security)
云計算平臺在芯片、IaaS、PaaS、SaaS 各層都應部署完整的安全防護,安全控制將圍繞著數據中心(物理基礎設施)、訪問安全、網絡安全、存儲安全、數據安全等多個方面展開.
4. 兼容性 (Compatibility)
混合云是大勢所趨,企業應能在不停機的狀況下,自由地在云上和本地環境往返測試、部署,通過單一的管理工具就能同時管理云上和本地部署的環境.
5. 可用性 (Availability)
云計算平臺應能保證當災難發生且一個數據中心出現問題時,另一個數據中心夠實時運行,最大限度地確保企業業務的連續性.
6. 標準化 (Standard)
云計算平臺應引入業界標準,例如 SQL、Hadoop、NoSQ、Java、Ruby、Node.js、Linux、Docker 等.
本著上述六項標準,企業可以自己選擇部署私有云或公有云,不需要一次性把既有系統全部更換為新系統,而是按照具體業務需求,從服務器、存儲、數據庫、中間件到應用層,逐個服務添加,通過模塊化、集成化的模式簡化 IT,滿足企業對業務創新、合規性和成本可控、以及系統敏捷性的需求.
作者介紹
婁恒,甲骨文云計算和大數據解決方案部門技術總監.先后供職于中國郵政,亞信科技,IBM 等公司,帶領團隊服務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、中國電信、中國銀行、工商銀行等大型客戶重要項目.助力企業云計算、大數據項目規劃、咨詢和落地.
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:聊聊架構
轉載請注明本頁網址:
http://www.snjht.com/jiaocheng/4128.html